作為循環經濟“再利用”的高級形式,再制造產業不僅對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意義重大,更是推動制造業及現代服務業升級、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著力點。從發展歷程看,我國再制造產業的起步比歐美國家要晚,但在摸索和探索過程中,我國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再制造技術風格。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著力使資源產出率提高15%,力爭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出。這一目標使我國加快發展再制造變得更迫切。進一步看,當前全球再制造產值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作為工程機械制造及使用大國,未來將有大量機械產品面臨報廢,這也將給再制造產業提供難得的發展機遇。
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不只是需要純粹的技術突破,更需要形成一個各環節相互配合的商業服務系統。但是,由于受到發展階段和市場認知度不高等因素的制約,我國再制造領域的技術儲備雖然已經較為成熟,但產業發展遠遠沒有想象中的一帆風順。
一方面,由于舊產品回收渠道不規范、不暢通,大量舊產品被當作廢品直接處置,很難保障足夠的舊產品重新回到再制造企業,導致企業的再制造生產線經常處于“閑置”或“半閑置”狀態。多數企業目前只能把再制造業務作為依附于新品制造之外的一項輔業,而非主業。
另一方面,盡管再制造產品同樣有著嚴格的質檢程序,其產品質量和性能并不亞于新產品,而市場售價只有新品的一半左右。但受種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不少國內消費者目前還難以接受和使用再制造產品,有些人甚至還把再制造產品與“二手貨”混為一談。
正是由于舊產品供應跟不上,再制造產品的市場銷路又沒能完全打開,導致我國再制造產業雖然坐擁獨具特色的技術體系,但一身好本領卻得不到充分施展的空間和舞臺。
由此看來,我國再制造產業要抓住發展機遇,就必須保障再制造產業鏈條的順暢運轉,避免產業鏈形成阻滯。從這個角度上講,“以舊換再”的思路恰恰為破解再制造產業面臨的發展瓶頸提供了可靠抓手。
在“以舊換再”的總體框架下,企業不能再對銷售出去的產品不管不問了,相反,必須建立良好的產品追溯跟蹤體系,對產品的使用情況、壽命周期和退出時間進行摸底。同時,建立產品回收的逆向物流體系,與客戶保持產品替換關系。這樣,既能保障舊產品回收的規范化,也為再制造產品創造更好的市場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說,“以舊換再”試點的開展符合推動再制造產業發展的現實要求,有利于理順和疏通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有助于進一步支持再制造產品的推廣使用,促進再制造舊件回收,擴大再制造產品市場份額,使企業有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去推動再制造的持續健康發展。